竞拍中

民国刘氏嘉业堂精刊本《旧五代史》卷137,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刊刻,特大开本,是刘当年初印送人用......

收藏
分享:

民国刘氏嘉业堂精刊本《旧五代史》卷137,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刊刻,特大开本,是刘当年初印送人用的特印本、上等皮纸,初刻初印,是很好的民国刻书和皮纸标本!

起拍价¥9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900
  • 加价幅度:100 元/次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古籍草堂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3
  • 开始时间:2022-09-28 11:40:00
  • 结束时间:2022-10-01 11:40:00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19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作者: 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 李昉 、 刘兼 、 李穆 、李九龄等人同修
年代:民国
尺寸:33.2 × 18.5 × 0.3 cm
纸张:皮纸
函册:1册
品相:九品
民国刘氏嘉业堂精刊本《旧五代史》卷137,12页24面,尺寸:33.2*18.5cm,书衣书签后装。
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名人名著,著名史书。原名《梁唐晋汉周书》,简称《五代史》。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成书后,遂称欧书为《新五代史》,称此书为《旧五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五十卷。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人同修。此书始修于宋开宝六年四月(973年),成于开宝七年闰十月 (974年)。
薛居正,字子平。生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唐初举进士,历仕后晋、反汉、后周三朝,累官至刑部侍郎。入宋官至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要职,并监修国史。
五代时期的史料丰富而且完整,各朝各代对修史都很重视,编有较详备的实录。如后梁李琪等人撰有《太祖实录》三十卷,敬翔等人的《大梁编遗录》三十卷;张昭远、尹拙的《末帝实录》十卷;后唐张昭远等人的《庄宗实录》三十卷及《明宗实录》三十卷;后晋贾伟、王伸等人的《高祖实录》三十卷和《少帝实录》二十卷;后汉苏逢吉、贾伟的《高祖实录》二十卷;后周张昭远的《太祖实录》三十卷,又有王溥、扈蒙撰写的《世宗实录》四十卷。宋初,大学士范质根据各代实录编成《五代通录》六十五卷,成为《旧五代史》编撰时依据的主要材料。另外,参加修史的人又多为史官,他们精熟前朝典故史事。所以,从宋开宝六年下诏修此书时起,仅经一年多时间,这部一百五十卷的史书便顺利编成。
《旧五代史》记载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史事,起自唐天祐四年(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止于周显德七年(959年)赵匡胤灭后周,共计五十三年的历史。但个别篇章可上溯到唐大中六年(852年)。全书分为本纪六十一卷,列传七十七卷,志十二卷,另有目录二卷。五代史事的记叙较为详细,且编纂体例仿照《三国志》,各朝单独成书。《梁书》有二十四卷,《唐书》有五十卷,《晋书》有二十四卷,《汉书》有十一卷,《周书》有二十二卷。各书分为本纪和列传两部分。十国史事较为简略,仅有两个列传。一是《世袭列传》,二卷。记载了虽割据一方但名义上奉中原为正统的国主。如记李茂贞、高万兴、韩逊、高季兴、马殷、钱鏐等国主的事迹及其政权状况。二是《僭伪列传》,三卷。记载不奉中原正朔自称皇帝的国主。如记杨行密(吴)、李昪(南唐)、王审知(闽)、刘宗光(大燕)、刘陟(南汉)、刘崇(北汉)、王建(前蜀)、孟知祥(后蜀)等君主之事。另外,还有《外国传》二卷。其中一卷是记述契丹的历史,内容比较详细;另一卷是记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以及高丽(在今朝鲜)、新罗(在今朝鲜)、占城(在今越南)等各国的史事,内容比较简略。最后,是十篇史志。史志共十二卷,其中,《天文》一卷,《历》一卷,《五行》一卷,《礼》二卷,《乐》二卷,《食货》一卷,《刑法》一卷,《选举》一卷,《职官》一卷,《郡县》一卷。
《旧五代史》因依据了大量的前朝实录和范质的《五代通录》等文献资料,且修史者多是著名的史官亲自历仕各朝而精熟各代典故,所以修史虽只用一年余,但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书中纪传,首尾完备,事实详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胡三省作《资治通鉴音注》时,其中涉及五代十国史事都专采《旧五代史》,而不据《新五代史》。此外,五代虽短,但却编有史志十篇,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基本状况。而且,《选举》一志,实为首创,后来欧阳修等修《新唐书》时便沿用下来。《旧五代史》修成后约八十年,欧阳修又私撰《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欧阳修为当时一代文宗,他的书叙事简要,体例严谨,文采又好,因此,《旧五代史》的读者日渐其少。金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明令学官削去《旧五代史》,而只在内府存有藏本。明初编《永乐大典》时曾按韵将该书分割纳入。清乾隆年间,开馆修《四库全书》时,已找不到《旧五代史》的原本。馆臣邵晋涵等人自《永乐大典》各韵中逐条录出,又将宋人书中引用《旧五代史》的文字抄辑出来以补其缺文,但全书的体例不详,也只能据各书所载而大致按原书编排。所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旧五代史》也只是邵晋涵的辑本。
邵晋涵,字与桐、二云,号南江。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卒于嘉庆元年(1796年),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前后任职于史馆十余年,参与了许多官修史书及本朝国史的修撰,私自著述也很丰富。他是清朝著名学者,师承于钱大昕。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他辑出了失散多年的《旧五代史》,功绩非凡。由散乱征引的文字而复原出该书的基本全貌,其工作量实与重新编写无异。他主要采用《永乐大典》中的材料,又用《册府元龟》、《太平御览》、《通鉴考异》、《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北梦琐言》等书的引文补足缺文。而且,他还参考了《旧唐书》、《新唐书》、《东都事略》、《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五代春秋》、《九国志》、《十国春秋》,以及宋人说部文集和五代碑碣等各种资料加以辨证。他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将原辑本呈进时,对所辑各文,都详尽地注明了出自何书何卷,补充和考证史实的文字附在正文之下,部分考订文字,另用黄纸粘鉴注明,使材料来源和内容异同一目了然。但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该书刊印时,却删去了辑文出处,并篡改了不少正文和注文。因此,一九二一年,江西熊氏又依彭元瑞原抄四库《旧五代史》底本,影印出版。一九二五年,刘承干嘉业堂也以卢文弨所藏四库原辑本木刻行世。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其《旧五代史》就是用刘氏嘉业堂刻本。旧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清代最为著名的辑逸本有三种,分别为乾隆武英殿刊本、丰城熊氏影刊南昌彭氏藏本、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书前卷一有“吴兴刘氏嘉业堂依四明卢抱经楼旧钞本校刊”牌记。可知此本为刘氏嘉业堂刻本,刘氏校刻底本是卢氏钞藏四库原辑本,再根据殿本作了大量校补。濑江宋氏,清末藏书、刻书之家,刻有《定香亭笔谈》等。二是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刘承干刊刻。刘承干(1881年-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晚年自称嘉业老人。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鲁迅先生喻其为"傻公子",陈志岁先生尊其为"笃公子"。刘承干一生痴心藏书,醉心刻书,用心护书。他倾巨资藏书、刻书、聚书60万卷、20万册,并精心设计建造"嘉业堂藏书楼"用以庋藏。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幼年就读于当地浔溪书院,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中秀才,宣统年间因连续在各地灾赈中捐银三万多两,累获分部郎中、四品卿衔、四品京堂,友人习惯称他为"京卿"。刘承干对历史有浓厚兴趣,自谓"弱冠即喜治乙部之书";长于古籍版本知识,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水平。1914年沈曾植任浙江通志总纂时曾聘其为分纂。1920年至1921年任清史馆名誉纂修,吴士鉴在一封致缪荃孙的信中曾说,"姚仲实函及翰怡上馆长书,均已代交。刘、张二君赠以名誉,于馆中征借书籍,大有裨益"。尝就"通海垦牧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政治上属守旧派,与结集上海的清遗老来往密切,组织"淞社"定期雅集。刘承干1911年携家定居上海,1963年病逝沪上,终年82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州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全部流入日本静嘉堂文库。张元济先生曾经筹巨款想购买下皕宋楼的藏书,无奈和陆家索要的款项相差甚远,未能成交。静嘉堂因得到皕宋楼的藏书而名噪一时,日本汉学家纷纷来到中国抢购宋元精椠,大量珍贵的古籍流入日本。国内学者、有识之士,莫不扼腕叹息!刘承干看到这一切,毅然决定出重金收购古籍。经过若干年的苦苦搜集,甬东卢氏"抱经楼",独山莫氏"影山草堂",仁和朱氏"结一庐",丰顺丁氏"持静斋",太仓缪氏"东仓书库"等十数家藏书尽为刘氏嘉业藏书楼上的插架。缪荃孙在《嘉业堂丛书序》中说:"诸藏书家多佚出之本,无不归之,收藏遂富甲海上"。刘氏藏书当以宋版四史最为珍贵。号称镇库之宝。吴昌硕曾为藏书楼题写了"宋四史斋"。还有眉山刊本《宋书》,张元济先生印《百衲二十四史》,曾经采纳补缺。宋开庆110卷《鹤山先生大全集》、宋淳熙戊戌本《窦氏联珠集》也都是海内称绝的孤本。民国9年至13年,辟地20亩,靡金12万,在小莲庄鹧鸪溪畔建成藏书楼。该楼位于南浔镇西南郊,四面环水,楼呈口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建筑。清光绪死后,刘承干捐款在崇陵植树,宣统颁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陆润庠代笔)刘承干以此命名藏书楼:嘉业藏书楼。另外他还以重金请到名流缪荃孙、王国维、董授经等考订校勘。并编有《善本藏书志》28册。
刘承干不但藏书,而且还自己雕版刻书。前后计有《嘉业堂从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等。另外他还大量地刻了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的《安龙逸史》《翁山文补》等。鲁迅曾经到上海青海路嘉业堂买过书,他在给杨霁云的书中说:"刘翰怡听说到北京去了,前见其所刻禁书目,真是杂乱无章,有用书不多,但有些书则非傻公子如此公者是不会刻的,所以他还不是无用的人物"。鲁迅还说:"刘翰怡对明季的遗老很同情,对清初的文字狱也颇不满,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满是前清遗老的口吻。"鲁迅先生一语道出了刘承干的矛盾心理。他既同情明末的遗老,又对清代的文字狱表现出了不满,这和他的家世有着深刻的关系,刘承干的父亲是清朝的进士,他本人中过秀才。溥仪在伪满州国称帝时,他还寄去了贺表。平时写信、做文章连年号也不肯用民国纪元。他既以清朝遗老自居,可是又极力搜罗禁书刻印,让旁人看来,委实有点"傻"。刘承干刻书态度严谨,第一部刊印前,他都请著名学者校雠,然后再开印。印成后,再校订。嘉业堂所刊之书,以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凡刻成的书,刘承干皆有题跋。他刻印的书,不是为了营利,大多送给学人,这其中也包括大批的日本学者。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中写到:"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刘承干自1933年家道中落后,不得不变卖藏书,他的书散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抗战前,宋刊四史及宋刊《鹤山先生大全集》等售与宝礼堂潘明训,《宋会要》稿本售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后影印流通,《明实录》售与中央研究院,《永乐大典》残本售予大连满铁图书馆(现存北京图书馆)。二是,抗日战争发生后,刘承干将大量珍贵古籍运到上海,经郑振铎、徐玉森介绍将明刊本秘密售给重庆中央图书馆(现存台湾)。三是,抗日战争后,浙江大学图书馆购得嘉业堂藏书二万三千册。四是,解放后,刘承干将二千多种古籍半捐半卖给复旦大学图书馆。他曾自嘲道:"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不无遗憾地违背了"非徒藏之,又将谋所以永其传"的诺言。三是特大开本。正常通行本我以前经手过,开本是30*18,这书应该是特印本,这种应该是刘当年初印送人用的。五是纸张好,印工好。皮纸精印,墨色浓郁,初刻初印。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