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拍中

清乾隆28年武英殿初印本《清高宗御制文初集》30卷,目录2卷(清高宗弘历文集,著名学者校勘,名家刻工......

收藏
分享:

清乾隆28年武英殿初印本《清高宗御制文初集》30卷,目录2卷(清高宗弘历文集,著名学者校勘,名家刻工手书上版,字体秀丽敦厚,镌刻精美,清内府精写刻本之代表!)

起拍价¥600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60000
  • 加价幅度:100 元/次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古籍草堂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3
  • 开始时间:2022-01-18 20:22:00
  • 结束时间:2022-01-21 20:22:00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56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作者:清高宗弘历
年代:清乾隆28年
尺寸: 28.5 × 16 × 16 cm
纸张:太史连纸
函册:3函16册
品相:八五品
拍品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武英殿刻本《清高宗御制文初集 》30卷,目录2卷,半页9行,行17字,白口,四周双边,开本长宽28.5*16厘米,高档金镶玉装,后装黄凌书衣,高档宋锦3函套16厚册。上等太史连纸初印,部分书口开,微损,天头地脚纸张微损,已修复,正文很少伤字,有的个别册伤字在书口处。4-5册有土污水渍及小虫眼,正文字笔划微损,整体品相还是不错,代表性照片如图所示。虽然有些小瑕疵,但不过是白璧微瑕,这样一部大型宫廷善本,躲过兵火虫蛀,能保存到如此程度,确实难能可贵。
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文学和史料价值高。《御制文初集》,清高宗弘历撰,于敏中等编,《御制文集》所录之文据称均为清高宗弘历自作,词臣代拟之作不载。此集收录乾隆元年至二十八年(1736-1763年)间高宗所作各体文570余篇,分为19门,以经筵御论冠首,其次为论、说、祝文、记、序等,均按年代编次,所涉题材广泛,天文、地理、政事、经史、人物、艺术、经济等无不加以阐述。如经筵御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其难其慎惟和惟一》、《汉光武论》、《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以及《太祖高皇帝圣训序》、《太祖高皇帝实录序》、《大清一统志序》等,详尽而形象地反映了高宗的政治活动和思想感情,为研究清帝和清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乾隆帝一生御製文有四集:初集(刊于乾隆二十九年)、二集(刊于乾隆五十一年)、三集(刊于乾隆六十年)、馀集(刊于嘉庆五年),拍品为乾隆二十九年刻之初集,卷前有乾隆帝御製文集序,及于敏中奏请编刻御製文二集奏折。二是清乾隆武英写刻本之代表。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清代武英殿刻书是从明代的内府刻书发展而来的。明代经厂是明宫内府刻印中心,经厂本是明代内府本的代称,武英殿是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内府本的代称,代表清代宫廷书籍的刻印水平。虽然清初的许多内府本有着明显的明内府本特征,但明代经厂本和清代殿本仍不能同日而语,两着差别很大:明代经厂是由司礼监掌管的,由内廷太监管理和主持其事,他们的学识才质决定了经厂本的低档次;清代殿本则不同,他是由皇帝选拔全国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主持,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由他们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的书籍自然高出经厂本。一大批精良殿本的问世,是中国版本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清朝康雍乾三朝,国立鼎盛逐渐形成了比较典型的清刻风格,尤其清康熙十九年开设武英殿书局,具国家财力造办顶级佳椠,这一时期一批精写刻本,多由著名学者校勘,著名书法家刻工手书制版。本拍品文字皆馆阁体手书上板,字体秀丽敦厚,软媚端雅,镌刻甚为精美,点划清晰,秀丽天成,行款疏朗,极为悦目,诚为内府精写刻本中的上乘之作。三是墨色浓郁,初刻初印。古籍有初印后印之分,只有收藏初印本才有价值,初印本是后印本价格的十倍,本书就是初印本。此本当时刻好后。曾先装潢数十部进呈御览,乾隆皇帝阅后批示,称“着于敏中等雕”。是书实为内府精写刻本中的上乘之作。四是30卷,目录2卷齐全,16厚册,大部头齐全完整,非常难得。五是在册善本。著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P1586《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P421《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02138、02139。六是装潢精美。高档金镶玉装,后装黄凌书衣,高档宋锦3个函套。实为个人收藏和馈赠亲朋的佳品。
拍卖参考:http://pmgs.kongfz.com/detail/6_82949/上海博古斋2009年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内府刻本御制文初集三十卷参考价:48000--50000。清宫廷上等太史连纸初印。
资料参考:
清宫内务府刻书处_武英殿
翁连溪
清代宫中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板,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害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朝刻书处“经厂”,利用原有工匠承办。“故其格式与经厂本小异而大同”(《清代殿本书始末记》)。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廷臣利用前“经厂”《文献通考》及《性理大全》营书板在武英殿修补、整理后刷印行世,两书卷前均冠有圣祖御制序。据《清宫述闻》记载:“康熙十九年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房,共六十二楹,焉修书处,掌刊印、装璜书籍之事”。另据咸丰十二年《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条下记载:“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奉旨设立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把其成,下设兼管司员二人,以内务府官员兼任。下又设正监造员外郎一人,副监造、副内管领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库掌三人,委署库掌六人。设有书作,刷印作。书作司界划、托裱等职;刷印作管理写样、刊刻、刷印、摺配、装订等职。有拜唐阿十九名,委署领催四名。另设匠役若干,分别为书匠、界划匠、平书匠等,共八十四人,分办各作之事”。由此可知,康熙十九年武英殿修书处已正式成为清代宫廷专门修书机构。
武英殿位于西华门内,熙和门西,“殿厂五楹,丹墀东西阶九极。其东配殿曰凝道,西配殿曰焕章,后殿称敬思。殿之东北为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清宫述闻》)清代官刻书籍几乎全部集中于此。但也有地方官府受皇帝之命刊刻书籍的,如二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雨淮监政曹寅奉敕刊印的《全唐持》等书,也被列入内府本。因武英殿修书处必内务府领导,并由内移府出资,所以总称“内府刻书”,又因为内务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故又统称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武英殿刻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为历代宫廷刻书所不及。明代的“经厂”刊刻书籍数量有限,质量上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云:“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明宫廷刻书由文化较低的宦官把持,所刻书籍校勘失误较多,而武英殿刊刻的书籍,多为高极翰林所为,故校刊精湛。据《历代刻书考述》统计:“内府刻书以单刻计算,大钓有六百三十三种,五万四千零三十六卷”,数字十分可观。此外,宫中还设有多处修书处所,如:蒙养斋专修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书籍;佩文、渊鉴二斋专修经史、文学方面的书籍;还有专门从事翻译满文、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方面的处所,如“清文字经馆”,满文《大藏经》便是在此译成的,以及“实录馆”、“圣训馆”、“玉牒馆”、“方略馆”、“国史馆”等等。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在位的六十年时间里,各种书籍的纂修从未停止过,每年都有新书问
世,《四库全书》纂修期间,为了将一些敕撰本纳入《四库全书》,甚至出现了十六种书籍同时编修的情况。可见当时宫中刊修书籍的盛况。
宫中所刊刻的书籍雕板、刷印、装璜都非常精美。康熙一朝刻书多采用精致的锦连纸,坚韧洁白。字体上采用仿宋字,或采用软体字,又称楷体字,用两种字体雕板。所刻书板“虽杂出众手必斠若画一”(《清殿本书始末记》),而且挺秀工整,秀美洒脱,风格各异,将书法艺术舆雕刻艺术融为一体,世称“康版”。清代著名学者金植《不下带编》卷四中有“康版,更在宋版书之上矣”的评价。如御定《全唐诗》、《七经》等书都是用软体字刻印的,《佩文斋书籍谱》、《历代持诗余》、《康熙字典》、《渊鉴类函》等书都是用仿宋字刻印的,这些书籍都是精工细刻,纸精墨妙,装璜考究,堪称精品。雍正朝所刻的《律历渊源》,雍正六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排版,书中大量的插图都是由当时著名的画家和优秀的刻工合作完成。以四色套印的《御制唐宋文醇》、(御制唐宋诗醇》及五色套印本的《劝善金科》,在刊刻、刷印、装璜工艺上都连到了较高水平。乾隆三十八年后,用木活字排板印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在刊印过程中对各种工艺有所改进,改变了元朝王桢先在一整板上刻字,再锯为活字的旧方法,而是先锯好大小相同的木子,然后贴上字样刻字。以木活字摆印书籍,省工省费,乾隆皇帝赐名“聚珍”,并题诗十韵称讼。主持雕印该书的大臣金简总结印书经验,著有《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对当时及后期的出版事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乾隆皇帝对校镌经史板片除下的零头短片非常珍惜,命仿古人巾箱之式,雕刻袖珍板丛书十种。嘉庆四年刻《续纂大清一统志》,工料愈逊,九年纂《熙朝雅颂集》,特谕浙江巡府阮元刊进,亦不如乾隆初年诸殿本。“道光、咸丰两朝天下多故,稽古右文万几无暇”(《清殿本书始末记》)。同治朝武英殿刻书基本停止。“光绪一朝,初敕纂七省方略,为省费计,由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西法铅铸活字排印成书”。武英殿刻书处到此时已名存实亡。嘉庆皇帝封武英殿遣存下的书籍、画板非常重视,十九年五月上谕“武英殿御书处书籍版片,积年刊刻不易,若任其残缺漫漶,殊为可惜,著逐一查点,其颁行有用之书,如版片间有缺坏,应即补刻齐全”(《清仁宗睿皇帝圣训》)。嘉庆以后,宫中藏书管理混乱,武英殿所藏书籍书版失窃日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发生一起大火,所藏书籍、书板、印刷工具等惨遭毁灭。《清穆宗实录》记载:“六月二十日晚,西华门内武英殿不戒于火,延烧至三十余间••••”可见损失之大,相传火灾起因在于武英殿书籍“久被盗窃,典守者假火逃罪”。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