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拍中

清嘉慶二十四年內府刻本《御制诗三集》两卷84页一厚册!《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著录!大开本原宫......

收藏
分享:

清嘉慶二十四年內府刻本《御制诗三集》两卷84页一厚册!《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著录!大开本原宫装!宫廷刻书名家手书上版、开花纸初印、一派皇家气派!

起拍价¥70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7000
  • 加价幅度:100 元/次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古籍草堂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3
  • 开始时间:2021-03-02 14:22:00
  • 结束时间:2021-03-05 14:22:00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62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作者:无
年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
尺寸:8 × 17 × 1.2 cm
纸张:开化纸
函册:1册
拍品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內府刻本《御制诗三集》卷33和卷34,两卷原宫装一厚册!开本长宽:28*17厘米,共84页168面,其中,卷33,,67页134面;卷34,17页34面。。半版9行17字白口四周双边,由清代宫廷上等开化纸精印,墨色浓郁,初刻初印。是书写刻精美,开化纸抚印精良,内府原装书衣微损,颇显华贵。有水渍,书的左上角有虫蛀,中间厉害些,代表性照片如图所示。《御制诗三集》是书由大学士庆桂奏请,将嘉庆帝元年至八年所作诗刊刻,以“颁行天下”。原装未衬,版式疏朗,手书上版,字大悦目,遒劲朴厚,纸墨精良,初刻初印。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2136号、《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清别集类第1586页、《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第433页。
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因此得名,又称“开花纸”、“桃花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堪称“一金一玉”。世的“开化纸”纸质细腻,洁白光滑,簾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好,受墨乌亮,柔软可爱,一般人甚至往往将它误以为是宣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和武英殿以及扬州诗局等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尤其是乾隆盛世时期的“开化纸”,品质极优。近代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 “开化纸”由于印出的书籍高雅大方,美观漂亮,所以历来受到藏书家的追捧,价格也极其昂贵。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他收书数十年得书三十万卷,凡遇“开化纸”印本,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化”之誉。陶湘著有《清代殿版书目》、《武英殿聚珍版书目》、《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等,其中多涉及“开化纸”印本。 1932年,瑞典亲王访华参观北平(京)故宫时,见到乾隆时期用“开化纸”印刷的“殿版书”,十分惊讶。他说:“瑞典现代造纸业颇为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的‘开化纸’。 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开花纸已经失传近百年,如今,明清“开化纸”之刻本,已皆成“善本”。古籍拍卖场上的“开化纸”印本,竞拍价格是一路高歌猛进,节节攀升。一代名品之“开化纸”,荣膺了明清造纸史上的“顶峰”之誉,成为衢州乃至中国造纸史上的绝唱。
著名古籍版本鉴定专家沈津先生谈开化纸。开化纸系被认为是清内府用纸的极品。清代典籍益博,遗有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从顺治至宣统,清廷内府刊印的书籍达385种。在诸多的殿版书籍中,不少重要书籍均为开化纸系的写本和刻印本,开化纸系成为清朝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因而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开化纸系刻印的书籍一直受到藏书爱好者的追捧。资料表明,清朝的《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全唐诗》、《钦定全唐文》、《御制数理精蕴》、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册》、《冰玉山庄诗集》、《渊鉴斋御纂朱子全书》等,都被认定为是开化纸系的刻印本。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冠以开化榜纸刻印的《春秋集传》、《圣训三百卷》、《上谕军令条例》、《仁宗睿皇帝圣训》、《钦定国史大臣列传》、《古文渊鉴》、《朱批谕旨》、《御制诗》第三集等50余种。清内府有“四殿两阁”,均刻印书籍,唯武英殿刻本最为讲究,一般由皇帝亲选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百里挑一的工匠,从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质量均是登峰造极。在用纸方面,清内府本以开化纸系、宣纸、连四纸和棉纸为主。开化纸系的荣耀在明清两朝被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中国古纸的极品,也是清后官私刻印及收藏家手中的珍宝。

开化纸系为产地名而被誉为纸的品名。开化纸系风靡明清之朝野,但对于开化纸系的品名,数百年来各说纷纭,莫衷一是。世人传说的开化纸系分为“开化纸”、“开化榜纸”、“开化藤纸”和“桃花纸”等。笔者从唐《通典》起始,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仅发现开化榜纸、开化藤纸以品名的方式存在于史料之中。这就让人猜疑“开化纸”作为品名或是当今的研究人员对近、现代专家、学者的见解及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的诠释产生了偏颇与误差。开化纸系以质地细腻,洁白柔润,帘纹不显,薄而韧性强闻名于世,这是清以来的藏书家、刻印家、纸行、书籍拍卖商及研究人员的共识。  

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在《温飞卿诗集笺注》小记中曰:“开花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花’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称衢之常山开化人造纸为业,‘开花纸’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云云。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故人称之为“陶开化”。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翁连溪在《清代内府刻书概述》中称:“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和‘白棉纸’,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1940年3月12日,出版家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谈及拟印《册府元龟》时说:“昔日开化纸精洁美好,无与伦比,今开化所造纸,皆粗劣用以糊雨伞矣。”  
资料参考:
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武英殿修书处
由监造处、校刊翰林处两大部分组成。监造处由皇帝任命的大臣负责,下设内务府司员、正副监造员外郎、副内管领、委署主事、库掌等职。职责是雕版、排印内府书籍,其下设档案房、书作、印刷作、铜字库、露房、聚珍馆的机构。其中,铜字库设于康熙九年。聚珍馆设于乾隆三十八年,地点在西华门外北长街,清廷有名的聚珍版丛书就出自这里。校刊翰林处设总裁、提调、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其职责是校刊,装潢监造处已刻印完的书籍。据史书记载:校刊处刻印的工价是很高的,御笔每寸字工价银一分;万字锦边,工价银一钱五分四厘。
清代武英殿刻书是从明代的内府刻书发展而来的。明代经厂是明宫内府刻印中心,经厂本是明代内府本的代称,武英殿是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内府本的代称,代表清代宫廷书籍的刻印水平。虽然清初的许多内府本有着明显的明内府本特征,但明代经厂本和清代殿本仍不能同日而语,两着差别很大:明代经厂是由司礼监掌管的,由内廷太监管理和主持其事,他们的学识才质决定了经厂本的低档次;清代殿本则不同,他是由皇帝选拔全国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主持,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由他们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的书籍自然高出经厂本。一大批精良殿本的问世,是中国版本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武英殿刻书始于清康熙时期。康熙十三年(1674)年,年方20岁的康熙皇帝明确指示侍臣补刊明经厂本《文献通考》。这是清廷内府刻书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这以后,清内府刻印的书籍,方体字称为宋字,楷书称为软字,字型、字体统一,内府刻印书籍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了一大步。
康熙十九年(1680年)颁旨,设立武英殿造办处,专门负责内府图书的雕刻、印刷、装潢事宜,办公地点就设在武英殿。不久,康熙皇帝命侍臣刻造铜活字印书。铜活字刻造完成之后,排印的第一部内府书籍是历算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陈梦雷独立编撰的一部大型书籍进呈皇帝御览。康熙皇帝很高兴,下令再加完善,于十年后(1716年)再次进呈。康熙御览之后,赐名《古今图书集成》,并于五十九年(1720年)命武英殿以铜活字印行,至雍正四年完成,共计印行64部。可惜清乾隆初年,因京师钱贵,这批铜活字被全部销毁用于铸钱了。
殿本以“钦定”、“御纂”等敕修方式产生,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有清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编刊书籍数量最多,质量亦佳。嘉庆以后各朝,随着国势日趋衰落,刻书品种逐渐减少。
故宫博物院因地利之便,殿本的收藏相对完整,且多为初印原装本。从中可以了解清廷文治活动的得失兴衰,亦可领略其校勘精审、纸墨精良、刻印精致、装潢精雅等独特的版本风貌。
绝代风华“开化纸”
2月15日,导演蒋绍春率领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专题摄制组,赶赴开化县村头镇拍摄“开化贡纸”遗存,探索古代的手工造纸艺术。
  衢州造纸,历史悠久。发展至明清时期,郡内纸槽林立,从其业者甚众。至清末民初,已成当时衢州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明清衢州所产之纸,名品甚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化纸”。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关于“开化纸”的由来及其产地,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以本文揭开曾在中国制纸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开化纸”之神秘面纱。
  曾被认为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浙江右参政陆容(1436—1496)在他的《菽园杂记》中,曾详尽记载了当时衢州常山、开化的造纸术:
  “衢之常山、开化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造法采楮皮蒸过,擘去粗质,糁石灰,浸渍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水七日,复蒸之。濯去泥沙。曝晒经旬,舂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簾承之。俟其凝结,掀置白上,以火干之。白者以砖板制为案卓状,圬以石灰而厝火其下也。”这段记载对于我们了解明代衢州造纸的过程,从原料、配料到制作工艺,都有很高的经济史料价值。
  常山球川是明清时期造纸业极其鼎盛的重镇之一,素有“纸都”之美誉。在球川球川溪,十里长堤的溪滩上,曾经晾满了做工精细的白纸,如覆地白雪,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引人入胜,故称“球川晾雪”。
  明清衢州所产之纸,名品甚多,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康熙、乾隆时期的“开化纸”。“开化纸”,原系明代纸名,又称“开花纸”、“桃花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堪称“一金一玉”。
  传世的“开化纸”纸质细腻,洁白光滑,簾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好,受墨乌亮,柔软可爱,一般人甚至往往将它误以为是宣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和武英殿以及扬州诗局等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尤其是乾隆盛世时期的“开化纸”,品质极优。近代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建国后曾任天津市副市长)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开化纸”由于印出的书籍高雅大方,美观漂亮,所以历来受到藏书家的追捧,价格也极其昂贵。
  大藏书家陶湘(1871-1940年)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清末官至道员,后进入实业界、金融界。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应聘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他收书数十年得书三十万卷,凡遇“开化纸”印本,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化”之誉。陶湘著有《清代殿版书目》、《武英殿聚珍版书目》、《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等,其中多涉及“开化纸”印本。
  1932年,瑞典亲王访华参观北平(京)故宫时,见到乾隆时期用“开化纸”印刷的“殿版书”,十分惊讶。他说:“瑞典现代造纸业颇为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的‘开化纸’。”
“开化纸”是纸品名,而非产地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关于“开化纸”的由来及其产地,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82年,著名藏书家周叔弢在他的《温飞卿诗集笺注》跋中称:“‘开化纸’之名始于明代。明初江西曾设官局造上等纸供御用,其中有‘小开化’较薄,‘白榜纸’较厚等名目。陆容《菽园杂记》称衢之常山开化人以造纸为业,‘开化纸’或以产地得名,他省沿用之。清初内府刻书多用‘开化纸’模印,雍正、乾隆两朝尤精美,纸薄而坚,色莹白,细腻腴润,有抚不留手之感,民间精本亦时用之。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著名藏书家黄裳称此跋为:“可看作最简净的‘开化纸’源流考。”
  近年,黄永年先生有《古籍版本学》问世,书中所记明刊本一节中“汲古阁本印书”所用纸张时曾提到:“极少数初印的汲古阁本中有用‘开花纸’印的。这是一种洁白细腻的高质量纸张,明末开始出现,也有人把它写成‘开花纸’、‘桃花纸’,不知究竟哪种写法正确。”
  当代中国殿版古籍研究大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善本组组长翁连溪在《清代内府刻书概述》中称:“武英殿刻书所用材质上乘,是一般官刻、坊刻、私刻所不能比拟的。顺治朝刻书多采用‘开化榜纸’和‘白棉纸’;康雍乾三朝用纸多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康熙一朝档案中未见记载有用‘开化纸’印书,据档案与现存书籍相比较,当时的‘连四纸’应为近人所称的‘开化纸’。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开化纸’并非产于开化。”
  而反观开化本邑,历代县志中也确无出品“开化纸”的记载。近年有关机构在全县民间艺术普查中,普查人员在村头、芳林、华埠、林山等乡镇寻觅造纸遗存时,发现的纸张质地与“开化纸”也是相去甚远,且据当地老人回忆,所造之纸为“宫廷御用”之说也闻所未闻。但光绪《开化县志》有:“藤纸,开化出者良,载《省志》”的记载。且清康熙十七年(1678)山阴举人姚夔在开化县任教谕时,曾写下了《藤纸》诗五首,缺憾的是光绪《开化县志》仅选录了一首:“蔓衍空山与葛邻,相逢蔡仲发精神。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从这些一鳞半爪的史料中,我们也可以捕捉到开化历史上以藤造纸的相关信息。
  其实,翁连溪先生“未见康熙朝有‘开化纸’记载”之说并非尽然。笔者最近从衢州文献馆征集到的民国著名造纸专家张天荣的《造纸史料丛钞》手稿中引用康熙史料记载,常山县“纸之大小厚薄,名色甚众。曰麻白纸、赃罚纸、科举纸、册纸、三色纸、大纱窗、大白榜、大中夹。又曰十九色纸、白榜、白中夹、大开化、小开化、白绵连、三结实白连、七白绵、四结实连、四竹连、七竹奏本、白楮皮、小绵纸、毛边中夹白呈化青”。史料还记载,常山出产的用于奏本的白玉版纸,“簾大料细,尤难抄造。”当时,商贾云集常山,“凡江南、河南等处,湖广、福建大派官纸均来常山买纳。”当时常山还曾专门设置了“贩卖处”,来管理纸张的销售,足见当时常山纸品种类繁多,销售渠道畅通。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史料中提到的“大开化”和“小开化”两种纸品,至少证实了清代常山也出产“开化纸”。笔者由此推断:“开化纸”是以纸品命名,而非仅以产地命名,这就廓清了过去的“开化纸”仅指产于开化县的说法。“开化纸”是在众多的纸品中,用于清代宫廷内府印书的上乘纸品之一。这对于我们考证扑朔迷离的“开化纸”源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期盼这一制纸技艺的重现辉煌
  据笔者考证,除“开化纸”外,清代衢州还曾出品过“开化罗纹纸”和“开化榜纸”。刊印于康熙年间的《新编南词定律》,虽仅存一册,但其所用纸张则为罕见的“开化罗纹纸”。
  “开化纸”与“罗纹纸”有其共通之处,均颜色洁白,质地细薄柔实。但又各有其鲜明的特性,“开化纸”的自然氧化斑点,“罗纹纸”显著的簾纹是其它纸张所不具备的。而此书用纸不仅纤维细腻,质地柔软,而且簾纹清晰,氧化斑点明显,应为我国古代造纸术的一个奇特品种,为学者研究古代造纸工艺提供了重要标本。
  “开化榜纸”,其质地细腻,极洁白,柔软性强,比“开化纸”略厚,簾纹较宽。主要生产在嘉庆、道光年间,如《御制全韵诗》等武英殿刻本,就是用“开化榜纸”所印。
  时至今日,“开化纸”的制造工艺已濒临失传。笔者为此曾经做过一些社会调查,但也已很难再寻觅到它的传人。
  如今,明清“开化纸”之刻本,已皆成“善本”。古籍拍卖场上的“开化纸”善本,竞拍价格是一路高歌猛进,节节攀升。一代名品之“开化纸”,虽曾荣膺了明清造纸史上的“顶峰”之誉,但却又成为衢州乃至中国造纸史上的绝唱。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