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拍中

明嘉靖福建书林张大业《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散页一张,(字体古雅,竹纸长竹纤维和元末......

收藏
分享:

明嘉靖福建书林张大业《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散页一张,(字体古雅,竹纸长竹纤维和元末明初的棒棒纸相似,模印极精,墨黑如漆、初刻初印!)

起拍价¥3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300
  • 加价幅度:50 元/次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古籍草堂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3
  • 开始时间:2020-09-20 21:25:00
  • 结束时间:2020-09-23 21:25:00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127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作者:无
年代:明嘉靖
尺寸:28*22.5厘米
纸张:竹纸
函册:一张
品相:八五品
明嘉靖福建书林张大业刻本《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散页一张,纸张为明代福建竹纸,上面有很长的竹纤维,是用明早期竹纸刷印的,和元末明初的棒棒纸有点相似,初刻初印,墨黑如漆。开本长宽28*22.5厘米,经明代老纸托裱。本散页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是著名的史书,史学价值高。《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二是版本好。福建古代书坊起源早,发展快,堂号多,经营时间长,出书数量远远超过官刻和家刻,流通范围很广,影响极大。特别是建阳麻沙、崇化二地,自宋到明,书坊林立,雕印业发达,经营有方,刻书数量居全国之首。许多书坊是父死子继,世代经营,刻书成为百年以上的世业,这是全国少有的。除建阳地区外,福州、莆田、泉州、汀州、邵武等地的书坊业也很发达。到了明朝,书林之名大炽。明前期部分刻书家沿元习把书林地名刻到书上。如书林三峰刘氏日新书堂、书林魏氏仁实书堂、书林余氏等。明宣德十年(1435),刘应康刻《小四书》就自题“大明宣德乙卯孟夏良日书林刘应康志”。明弘治以后,有堂号可考的近200家书坊,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刻书堂号前题上“书林”二字。如书林余氏双峰堂、书林熊氏种德堂、书林刘氏安正堂、书林杨氏清江堂、书林郑氏宗文堂、书林詹氏进贤堂、书林黄正甫、书林陈氏积善堂、书林叶氏广勤堂、书林肖氏师俭堂、书林张氏新贤堂、书林三槐堂、书林朱仁斋等。我们这个时代能见到的古籍,版权页题有“书林”字号的,多数是从古代建阳书林刊发的。当年的崇化里虽不能独擅“书林”二字,但对刻书业来说书林建本名气不可谓不大。远在北京的明朝廷官员都知道书林地名。明四朝元老杨荣(1371-1440),在其《三峰书舍赋》中,有“建阳书林叶添德景逵氏,自其大父荣轩,父彦龄,世以诗书为业”等语。弘治十二年(1499),时任吏部给事中的许天锡上奏说:“去岁阙里孔庙灾,今兹建安书林又火。阙里道所从出,书林文章所萃聚也”。明朝崇化、书坊、书市等地名也在使用。明弘治《八闽通志》载,“建阳县麻沙、崇化二坊,旧俱产书,号为图书之府”。明嘉靖《建阳县志》说,“书市在崇化里书坊”、“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 涂秀虹《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中写到。“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的福建建阳,在宋代率先雕刻经史著作,至于今日尚存的刻本中,仍以史部为其大宗,而在史部中,又以普及性的“通鉴”类图书占绝大多数。 司马光《资治通鉴》自宋代以来有很多刻本,其中也有建阳书坊刻本。宋刻百衲本七种之第六种,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一般认为是建本。涵芬楼影印所据宋本,百衲本定为建刻。此外,现存建阳刊本中还有大量“通鉴”类图书,其中最多的自然是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作为闽学中心的建阳,元明两代书坊竞相刊刻朱子《纲目》。朱子《纲目》最早的版本是真德秀于嘉定己卯(十二年,1219)刻于泉州任上,被称为“温陵本”。是年真德秀上书朝廷,请求将《纲目》书板移送国子监,“以给四方之求”。元代建阳书坊多有刻本,现存世较为完整的有元至元丁亥(1287)建安詹光祖月崖书堂本。入明以后,朱熹地位与孔子并重,被奉为“万世之准绳”的《纲目》,乃士子科举必读之书,故内府、藩王、各地官署、书坊均据宋元旧本纷纷翻刻,以应四方之求、科举之需④。建阳书坊自然更是不甘落后,今存者尚有建安书市刻本、魏氏仁实书堂刻本、建安刘宽裕刻本、日新堂刻本等等,一些著名的书坊如刘氏慎独斋、杨氏清江书堂等,至少都有两种刊本。朱子《纲目》对宋以后的“通鉴”类图书编撰产生了很大影响。朱熹撰成《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此为《资治通鉴》的节本,实际上就是一种普及本。一方面由于闽学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纲目体简明扼要,深合封建君臣、士人强调正统、教化的政治文化心理,以及社会受众对于史著由繁趋简的阅读需求。故而朱子《纲目》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激赏,学者亦多以之为史学不易之经典。朱子《纲目》对史学撰著影响很大,宋以来为《纲目》作注、采用纲目体著书或为《纲目》续编的很多。建阳书坊刊刻的“通鉴”类图书基本上是这类篇幅不太大、思想倾向明确、名教纲常教化色彩鲜明的普及性著作。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通鉴”类图书的编撰者不少都是闽人,如江贽、李廷机、叶向高等。张光启仕于闽,当过建阳知县。刘剡则是建阳书坊主。如此可见建阳书坊大量刊刻“通鉴”类图书有其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与朱熹和闽学在当地的深远影响有关。 朱熹对建阳的深刻影响大概也是建阳书坊大量刊行“通鉴”类图书的原因之一。入明以来,建阳刊刻的“通鉴”类图书种类繁多,朱子《纲目》而外,还有大量的续编、改编,其中有科举、发蒙用书,形式上如注释、节要、标题摘要等多种多样。有的著作多家刊刻,刻本不止一种。如宋代另一位闽北本土学者江贽撰著的《古本少微先生资治通鉴节要》,有不少于9种刻本。明代当时任建阳知县的张光启撰、著名刻书家刘剡编辑的《四明先生续资治通鉴节要》至少有10种,另题为《增修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的不少于7种。明代及此后影响很大的商辂等撰《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建阳刻书也不少于6种。明唐顺之删定、张谦厘正《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二十卷也不少于5种。其他如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十八卷,宋金履祥撰《资治通鉴纲目前编》,明李廷机辑《新刻九我李太史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明叶向高撰《鼎锲叶太史汇纂玉堂鉴纲》七十二卷,明余有丁辑、明申时行补遗《新刻补遗标题论策指南纲鉴纂要》二十卷首一卷等等,都至少有二三种。 此外,还有如《新编纂注资治通鉴外纪增义》五卷,《读通鉴法》一卷,《资治通鉴释例》一卷,明王逢订正,明刘剡纂辑,宣德七年(1432)刘文寿翠岩精舍刻本;《新刊通鉴一勺史意》二卷,明弘治十七年(1504)刘氏日新书堂刻本;《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明李东阳、刘机等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慎独斋刻本;《新刊通鉴纲目策论摘题》二十卷,严时泰辑,明嘉靖三年(1524)宗文堂刻本;《新刊资治通鉴汉唐纲目经史品藻》十二卷,《宋元纲鉴经史品藻》五卷,戴璟撰,明嘉靖十五年(1536)杨氏清江书堂刻本;《通鉴纲目纂要便览》二十六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书林熊氏东轩刻本;《通鉴纲目全书》一百八卷,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林杨氏归仁斋刻本;《新刊古本大字合并纲鉴大成》四十六卷,明唐顺之辑,明隆庆书林归仁斋杨员寿刻本;《新刻历考纲目训解通鉴全编》正集二十卷续集□□卷,明魏时亨辑,明书林叶材广勤堂刻本;《通鉴纂要抄狐白》六卷首一卷,明顾充辑,明万历元年(1573)自新斋余绍崖刻本;《新刊通鉴集要》二十八卷,明诸燮辑,明万历三年(1575)书林唐龙泉刻本;《新刊史学备要纲鉴会编》四十八卷,《新刊史学备要史纲统会》二十三卷,王锡爵撰,明万历六年(1578)郑以厚宗文堂刻本;《新刊全补通鉴标题摘要》二十八卷,明归有光辑,明吴腾奎补,明万历六年(1578)书林郑氏望云楼刻本;《凤洲纲鉴》三十九卷首一卷,明王世贞撰,明李槃增修,明万历书林余彰德刻本;《资治历朝纪政纲目前编》八卷正编四十卷续编二十六卷,明黄洪宪编纂,明许顺义注补,明万历建阳余彰德刻本;《新刻补遗标题论策指南纲鉴纂要》二十卷首一卷,明余有丁辑,明申时行补遗,明万历十四年(1586)余氏自新斋刻本;《镌王凤洲先生会纂纲鉴历朝正史全编》二十三卷,明王世贞撰,明万历十八年(1590)萃庆堂余泗泉刻本;《鼎锲纂补标题论表策纲鉴正要精抄》二十卷,明冯琦撰,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书林联辉堂郑纯镐刻本;《鼎锲赵田了凡袁先生编纂古本历史大方纲鉴》三十九卷首一卷,明袁黄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双峰堂余氏刻本;《编辑名家评林史学指南纲鉴新钞》二十卷总论一卷,明翁正春撰,明书林郑以厚刻本;《新锓钞评校正标题皇明资治通纪》十二卷,明陈建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闽书林余仙源刻本;《新刻精纂注释历史标题通鉴捷旨》六卷,明万历进贤书堂刻本;《新编汉唐纲目群史品藻》三十卷,戴璟撰,安正堂明刻本…… 建阳刻的“通鉴”类图书很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而外,谢水顺、李珽所著《福建古代刻书》以及多种相关的研究论文多有涉及。由于很多刊本存于国外各藏书机构,就是存于国内的,也未必得以整理公诸学界,因此,本文未能完备罗列,但足以见出当时建阳刻书中“通鉴”类图书种类、数量之多,建阳刻书一时之盛况,也可见宋代以来“通鉴”类图书传播之盛。”三是字体古朴,承明初版刻余风,下开嘉靖隆庆版刻的先河。是非常珍贵的明代福建刻书标本。四是用纸稀见。纸张为明代福建竹纸,上面有很长的竹纤维,类似于“棒棒纸”,元末明初竹纸(俗称棒棒纸,是元末明初的一种竹纸,粗纤维明显)精印,这种纸存世极少,是元末明初用纸的典型标本。初刻初印,墨黑如漆。有兴趣的朋友可把本书纸张与元末的黄麻纸相比较,探讨古代造纸的秘籍。四是流传稀少,在册善本《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离合聚散,人不能免,书亦不能免。世间自有各种分飞,而重情者惜之,惜一刻便是一刻,惜一生便是一生。散页残本飘零久,不能成帙。五百年以上故纸,不可轻弃也。本散页是明嘉靖福建书林张大业刊行的《新刊翰林考正纲目点音资治通鉴节要会成》散页一张,明早期福建书林版刻风格、明代竹纸有很长的竹纤维、字体古雅,模印极精,墨黑如漆、初刻初印、观之眼明!是非常珍贵的明代建阳刻书标本和福建竹纸标本!可装镜框装饰书房,增添文化品位;可赠送亲朋,还可以做成版刻留真谱,可读、可赏、可收藏、可增值,是难得的收藏佳品!懒寻旧梦理残纸,最是销魂明版书,看与哪位有缘人结缘。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