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红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莲池书社刻本《桐城吴先生日记》卷五(莲池书院院长吴汝纶为官治事汇集、初印泛红,字体文雅,传世稀见)

九品
价格¥15000
  • 快递:¥23
  • 上架时间:2022-03-28
  • 库存: 1
  • 浏览次数: 16
浏览人数
商品详情
作者:吴汝纶
年代:: 民国17年 (1928
尺寸:27.5 × 18 × 0.4 cm
纸张:竹纸
函册:1册
品相:九品
稀见红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莲池书社刻本《桐城吴先生日记》卷五,35页70面,一卷全。书签书衣后装。开本长宽:27.5*18厘米。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名人名著。本书清・吴汝纶撰,是清末著名学者吴汝纶先生"为学治事"日记的钞辑,该书是吴汝纶为官治事、著述论道之馀所感所得、所行所言的汇集,因此,在吴氏的日记中,真知灼见在在皆是,非常值得一读。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省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字挚甫.于道光二十年(1840)生于桐城南乡(今枞阳县会宫镇老桥村)耕读世家 。幼时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得一鸡蛋不肯吃,至集市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他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对同乡先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文章尤其景崇。同治二年(1863年)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同治三年(1864年)中江南乡试第九名举人,后入京会试,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第八名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慕其才,留佐幕府,切磋学问,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吴汝纶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先后在曾、李幕府任事,曾、李奏议,多出自他手笔。同治十年(1871年)至十二年曾任深州知州。光绪七年(1881年)任冀州知州。吴汝纶先后曾出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十多年,在深州任上,他发现那里的学田被豪强侵占,教育经费无着。他不畏权势,毅然追回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经费。他还把这个州3个县的高材生集中到书院,并亲自登堂授课,时间长了,以致人们忘了他是州官而尊称他为大师。深州任内因父母丧事返回原籍。期满后改任冀州知州,仍然锐意兴学。因此,深、冀两州文教事业成绩卓著,誉满京华。他在为政期间,还注意倾听来自民间的呼声。在冀州,经常邀请当地贤达,讨论地方治理,不仅使滏阳河千亩贫瘠的卤田变成膏腴的良田,还便利了商旅交通,受到人们的称赞。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裕钊转任江汉书院教习,吴汝纶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毛遂自荐,辞去冀州知州,接任莲池书院山长之职。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吴汝纶到院后,锐意改革,聘请日本教师教授外文,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国内慕名求学的青年很多,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房秩五等人都受过教益。当时住在北京城的日本和西方文人学者也常往保定向吴汝纶请教,相互切磋。特别是日本教育界人士与他来往频繁。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吴汝纶对西学的了解,萌生了兴办新式学堂的主张。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严复修改《天演论》时,即约请吴汝纶为之作序,吴立刻应承,于次年正月成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清廷下诏开办新学,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张奏荐吴汝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强盛,是由于其教育的成功,要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必须借鉴于日本。这年五月,他率领学生李光炯、方磐君等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在日本期间,他们先后到长崎、神户、大阪、西京和东京等地的各类学校和单位参观,并拜访了众多官员,吴汝纶后来将他在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十多万字的《东游丛录》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介绍日本的专著。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当他到达马关时,当地人士集会欢迎他,请他题字留作纪念。他援笔大书:"伤心之地"。汝纶十分关注桑梓教育,寓居省城安庆时,借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学堂,即今桐城中学之前身,自认堂长。他表示:"吾辈此次办学堂,有进无退,人不善换人,法不善换法,决无止息之期。"他为学堂亲自撰写了楹联和匾额,楹联为"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匾额为"勉成国器"。学堂于1952年改名为安徽省桐城中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汝纶在家病逝。民国四年(1915年),家人将其安葬在家乡吴牛山。 吴汝纶博学多才,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为文力追雄奇瑰伟之境,为诗则以杜、韩为宗,笔力矫健,具阳刚之气,兼有时代气息。经他诠释的经书有:《易说》两卷,《吴氏写本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点校的史书有:《国语》《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等;著有《吴挚甫文集》四卷、《诗集》一卷、《吴挚甫尺牍》七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东游丛录》四卷。后将著作与点勘诸书,合刊为《桐城吴先生全书》,之后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吴挚甫先生函稿》《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遗书》及点勘古籍多种皆行于世。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二是鼎鼎大名的保定莲池书社刻书。莲池书院(亦称“直隶书院”、“保定书院”)是由直隶总督依照雍正帝谕令于1733年修建在保定莲花池,废止于1908年。经历近两百年,它经历了清代省会书院由成立到消亡的整个历史时期。莲池书院名师辈出,高徒遍布天下,对学术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曾国藩于1868年任直隶总督,开设莲池书院。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如武强贺涛、盐山刘若曾等皆能以学问、文章自立。燕赵文风大倡,一时海内宗仰。桐城派的中心遂由南而北,使莲池书院成为晚清传承桐城文脉的根据地。其后贺涛、吴闿生等莲池弟子于燕赵大地衍续桐城文脉,门生在晚清民国之际号为昌盛。莲池书院在清末义和团在保定兴起之后,他们曾经因书院设东文学堂、西文学堂与“洋人”有往来,馆舍而被捣毁。1904年11月,英法德意四国联军攻破保定,联军驻保定10月余,“莲池台榭,举成灰烬矣”。1901年袁世凯为迎接从西安而来的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修莲池为行宫。1903年慈禧和光绪拜谒西陵而归,巡幸莲池,此处成了宴乐场所。古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莲池书院毕竟是存世百年创造了书院辉煌的有深远影响的载体,停办后其余绪仍在延续。1903年莲池书院改为直隶校士馆,1906年改为保定文学馆,贺涛任主讲。我认为莲池在民国时期的刻书成为莲池书社刻书。三是珍贵的红印本。红印本是指雕版印刷书籍时刚雕完版,第一次用朱砂印刷的红色文字和图画的书籍,印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校对。但是,因为是第一次印刷,雕版上没有任何磨损,此时字迹最为清亮,也最能反映雕版质量。叫红印本 也是取意吉祥。红印本第一次印刷必然字画清晰,刀法剔透,版式美观,初印精巧,而且印数少,流布稀,为版本学家和藏书家珍视。至民国时期,人们开始欣赏书的一些外在东西,追求形式美或艺术美。于是将自己的诗文集,或祖先,或乡贤,或友人的诗文集,以及自己喜爱的古人的比较稀见的诗文集或其他著作等等,用红、蓝印的方式印出,配以疏朗版式,上等佳纸,精美装帧,拿来送人或自存。当然,这种本子不会多印,当时流传不多,现在也就成稀见之物,成为人们追捧的对象。“5年前,我用4000多元买下一套红印本,当时就有人出价7000元我没有卖。今年,一个客户出价70000元想买,我都没有卖。”广州藏家唐然说。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红印本的价格就已经在公众关注的视线之外悄然上升。四是保定著名刻工刊刻,字体文雅。五是传世稀见,流传稀少。民国十七年(1928)莲池书社刻本《桐城吴先生日记》卷五(莲池书院院长、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为官治事的汇集、其子吴闿生编定、莲池书社著名刻工刊刻、初印泛红,字体文雅,传世稀见,中间有保定古莲花池万卷楼的记载,为珍贵的民国保定刻书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

商品图片

商品留言

古籍草堂

  • 店主: 古籍草堂
  • 联系: 点击查看店主二维码
  • 店铺介绍:古籍草堂书店,以收藏中国明版古籍和珍贵的越南古籍为主,清代殿本和精写刻为补充,货真价实,诚信为本,以自己的知识为广大读者选好书,并面向全国收购古籍善本。希望以网络为媒介,以书会友,中华民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427
    全部商品
  • 0
    在拍拍品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