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拍中

疑似孤本《漫游纪程》第四代木邨嘉平作品。陶子麟也是以摹刻杨守敬从日本带回来的古逸丛书后才成为民国第一......

收藏
分享:

疑似孤本《漫游纪程》第四代木邨嘉平作品。陶子麟也是以摹刻杨守敬从日本带回来的古逸丛书后才成为民国第一刻手的,韦力先生的陶子麟:刊版之美,冠盖清民这篇文章中有记载

起拍价¥8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800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走在光荣的道路上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3
  • 开始时间:2021-01-30 16:25:00
  • 结束时间:2021-02-02 13:15:01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84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年代:清
作者:不详
尺寸:23*13*3
纸张:皮纸
函册:3
品相:八
孤本《漫游纪程》第四代木邨嘉平作品。陶子麟也是以摹刻杨守敬从日本带回来的古逸丛书后才成为民国第一刻手的,所以可以说木邨嘉平就是陶子麟的老师,此事在韦力先生的陶子麟:刊版之美,冠盖清民这篇文章中有记载,具体请看本拍详细描述栏的内容,木邨家族前三代都是用邨嘉平三字署名,只有木邨四代用木邨嘉平署名
据北大女教授陈捷的《关于杨守敬与日本刻工木邨嘉平交往的考察》文章中提到木邨家族是日本刻书名家,尤其是到第四代木邨更是达到鼎峰,是日本皇室的御用刻手。木邨家族前三代都是用邨嘉平三字署名,只有木邨四代用木邨嘉平署名。那是因为到他那一代由于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对传统的木刻版印刷产生巨大冲击,为了更加强调木邨家族在木刻事业上的成就,所以就在署名上刻意注上木字,也代表了一种情怀与无奈。

他16岁开始刻书,29岁就过世。所以存世作品极少,因此更显珍贵。他参与刊刻《古逸丛书》,他自16岁开始承用此名,除了继承了家族特有的绝活“笔意雕”之外,还能通过对笔势的分析,将宋元底本中一些漫患不清的文字复原。他除了参与刊刻《古逸丛书》之外,还刊刻过段玉裁的《述笔法》,贺知章的《孝经》,中井弘的《漫游纪程》和日本大书法家日下部鸣鹤的书法作品等等,可惜29岁就去世了。

杨守敬在评价与木邨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国刻工陶子麟时,则说:“乱后工价奇昂,不止三倍往昔,陶子麟亦顾攫钱,纯无感情。故所刊后半部朱墨不能合套,而刻字之恶劣,尤其小者。”
陶子麟之于刻书界名气可谓大矣,民国精刻本中处处可见其影,然与木邨一较,顿为失色。

韦力先生引文:

其实,我也很好奇陶子麟从哪里学来的这种绝技,因为他不是藏书家,因此历史文献中关于他的事迹很少见载,为了写他的刻书故事,我到处查找跟他有关的资料,后来偶然看到1989年第九期《武昌文史》上有一篇写陶子麟的文章,篇名是“怀念父亲陶子麟”,作者名陶敏。我不知道这位陶敏是男“他”还是女“她”,但这篇文章却简要地介绍了陶子麟的生平历史,终于解开了我以往的一些疑问。原来陶子麟的这种技艺跟武昌的大藏书家杨守敬很有关系。

这篇文章中写到,陶子麟本出身于农家,田间劳作之余,他喜欢学习刻字,后来从农村来到了武昌,在其族人开设的刻字作坊当童工,因为刻字作坊的师傅手艺不高,致使作坊的客户很少,生意也很差。后来师傅去世了,这个作坊就由陶子麟接管,后来一个偶然的原因,杨守敬看到了陶子麟所刻的书名题笺,感觉陶所刻很下功底。那个时候,杨守敬在两湖书院任教,而陶子麟家正巧就在书院对面,因此杨在闲暇之余,就会走到陶家去聊天。杨告诉陶,要想提高刻字技艺,则必须懂得中国书法。于是,杨就给陶讲解中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书法的不同特点。因为杨藏有大量碑帖,他就从自己的所藏中选一些借给陶看,于是陶就拿这些碑帖仔细琢磨,把书法中的特点融入到所刻字体中,渐渐形成了自己挺拔中见秀丽的刻字风格。后来杨到日本工作了几年,回到武昌时,带回了一部日本刻字高手刊刻的《古逸丛书》,杨将此书拿给陶,让他依照着《古逸丛书》的字体进行摹刻,刻成之后,杨再点评摹刻的优处与劣处各在哪里。经过这样的磨炼,陶子麟的刻字技艺更为炉火纯青,他的名气也渐渐在藏书家之间传播开来。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