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拍中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著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内府初刻本《康熙字典》太史连纸精印、四......

收藏
分享: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著录!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内府初刻本《康熙字典》太史连纸精印、四十册四函全!

起拍价¥130000
距结束0
  • 起 拍 价:¥130000
  • 加价幅度:1000 元/次
  • 延时周期:300秒/次
  • 卖家昵称:古籍草堂
  • 买家佣金:5%
  • 运  费:¥20
  • 开始时间:2020-06-03 20:30:00
  • 结束时间:2020-06-06 20:30:00
  • 出价次数:0
  • 浏 览 数:418 人次
浏览人数
    暂无数据
拍品详情
作者:无
年代:清康熙55年
尺寸:25.5*16厘米
纸张:竹纸
函册:40册
品相:八五品
此为康熙五十五年(1716)武英殿刻本原版初印本《康熙字典》十二集三十六卷并补遗,清代宫廷太史连纸初印,版刻清晰,行格疏朗,刷印精良,旧装四函四十册全,完整不缺。开本长宽:25.5*16cm。序言上书口纸质有损,老修,已经修复,伤一个字,有一页纸没修上,损一小块纸;有几页微有水渍,有四册有几个小米粒大小的虫眼,戌集中和下有几页有几个伤字,已经修复;酉集有一页缺一个角,伤20多个字,伤字最厉害的那页照片如补图所示,http://book.kongfz.com/18538/768261057/,品相是非常不错的,煌煌40巨册清内府刻本能保存如此之好,非常不易。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堪称有清一代学术史之巨著,中国辞书之权威。书自康熙五十五年问世以来,经多次翻刻、影印、排印出版。清代武英殿曾于康熙五十五年,和道光年间两次版印,此为康熙初刻本,且为全帙,保存不易。康熙内府刻本多用于内廷赏赐之用,民间流传较少。著录:《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第01424号、《清代内府刻书图录》第9页图版第34页、《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经部小学第174页。
本书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学术价值高。《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作为我国古代字书的集大成者具有以下特点:收字多,字之别体、俗写均录,字体似而音义异者编为“疑似”,另列“备考”、“补正”;注音最全面,搜罗字音完备,凡是韵书所载依序排列;释义求古,义例多为原始出处。这些优点极大方便了经复古思想浓郁的封建士子,故而被誉为“体例精密,考证赅洽,诚字学之源薮,艺苑之津梁”(王引之语)。虽然它也有缺点,自清王引之至今,代有研究补正者,且嗣后在其基础上出现了《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但是由于编纂目的不同,《康熙字典》注重“古”而后继者服务于“今”,故时至今日《康熙字典》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阅读古籍、整理古文献、从事古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在俗文学研究如敦煌学领域,它是手头必备之书。二是版本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武英殿刻本,是清代皇家刻书机构,他刻印的图书俗称“殿版”或“殿本”。武英殿修书处依靠清宫内廷,以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帝王的支持,刊刻了大量精美的图书。这些图书校勘细致精审、书法绘画秀美、雕刻刀法精湛、所用纸墨精良,装潢极为讲究,可谓集富丽精工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校勘细致精审、书法绘画秀美、雕刻刀法精湛、所用纸墨精良,装潢极为讲究,可谓集富丽精工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三是纸张好。清代专供皇家使用的太史连纸精印。清代武英殿版《康熙字典》有两种纸本印刷,开化纸和太史连纸。本书正是太史连纸印本。太史连纸是清代最高档的竹纸,清代宫廷多用此纸,可与开化纸相比美。本书有二十多页有红蓝印章,这是清三代(最晚康熙))纸铺标记,说明本书是康熙本朝印的书。四是初印本,本书墨色浓郁,初刻初印,初印本价格是后印本的10倍以上,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五是齐全完整,全套40本,大部头殿本书,不可多得。六是保持原状,收藏价值高。七是在册善本。《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清代内府刻书图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八是增值潜力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书具有非常大的增值潜力。我的书店最近要上写好书,有时间逛逛。 http://shop.kongfz.com/book/18538/ http://shop.kongfz.com/book/18538/,明版善本随您挑,古籍草堂欢迎您。

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清代武英殿刻书是从明代的内府刻书发展而来的。明代经厂是明宫内府刻印中心,经厂本是明代内府本的代称,武英殿是清代内府刻印中心,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内府本的代称,代表清代宫廷书籍的刻印水平。虽然清初的许多内府本有着明显的明内府本特征,但明代经厂本和清代殿本仍不能同日而语,两着差别很大:明代经厂是由司礼监掌管的,由内廷太监管理和主持其事,他们的学识才质决定了经厂本的低档次;清代殿本则不同,他是由皇帝选拔全国最有学问的硕学鸿儒主持,工匠也是百里挑一的,由他们编纂、雕印、校刊和装潢的书籍自然高出经厂本。一大批精良殿本的问世,是中国版本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资料参考:
清宫内务府刻书处_武英殿
翁连溪
清代宫中刻书最早始于入关之前。顺治三年(1646年)修成《大清律》,同年刊板,次年颁行全国,这是目前所知清代入关后宫廷最早的刻害之一。刻书地点仍在明朝刻书处“经厂”,利用原有工匠承办。“故其格式与经厂本小异而大同”(《清代殿本书始末记》)。康熙十二年(1673年)敕廷臣利用前“经厂”《文献通考》及《性理大全》营书板在武英殿修补、整理后刷印行世,两书卷前均冠有圣祖御制序。据《清宫述闻》记载:“康熙十九年始以武英殿内左右廊房,共六十二楹,焉修书处,掌刊印、装璜书籍之事”。另据咸丰十二年《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条下记载:“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奉旨设立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把其成,下设兼管司员二人,以内务府官员兼任。下又设正监造员外郎一人,副监造、副内管领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库掌三人,委署库掌六人。设有书作,刷印作。书作司界划、托裱等职;刷印作管理写样、刊刻、刷印、摺配、装订等职。有拜唐阿十九名,委署领催四名。另设匠役若干,分别为书匠、界划匠、平书匠等,共八十四人,分办各作之事”。由此可知,康熙十九年武英殿修书处已正式成为清代宫廷专门修书机构。
武英殿位于西华门内,熙和门西,“殿厂五楹,丹墀东西阶九极。其东配殿曰凝道,西配殿曰焕章,后殿称敬思。殿之东北为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清宫述闻》)清代官刻书籍几乎全部集中于此。但也有地方官府受皇帝之命刊刻书籍的,如二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雨淮监政曹寅奉敕刊印的《全唐持》等书,也被列入内府本。因武英殿修书处必内务府领导,并由内移府出资,所以总称“内府刻书”,又因为内务府刻书以武英殿为刻书中心,故又统称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
武英殿刻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为历代宫廷刻书所不及。明代的“经厂”刊刻书籍数量有限,质量上如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云:“明人好刻书,而最不知刻书”。明宫廷刻书由文化较低的宦官把持,所刻书籍校勘失误较多,而武英殿刊刻的书籍,多为高极翰林所为,故校刊精湛。据《历代刻书考述》统计:“内府刻书以单刻计算,大钓有六百三十三种,五万四千零三十六卷”,数字十分可观。此外,宫中还设有多处修书处所,如:蒙养斋专修天文、历数、音律等方面的书籍;佩文、渊鉴二斋专修经史、文学方面的书籍;还有专门从事翻译满文、蒙文、藏文等少数民族方面的处所,如“清文字经馆”,满文《大藏经》便是在此译成的,以及“实录馆”、“圣训馆”、“玉牒馆”、“方略馆”、“国史馆”等等。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在位的六十年时间里,各种书籍的纂修从未停止过,每年都有新书问
世,《四库全书》纂修期间,为了将一些敕撰本纳入《四库全书》,甚至出现了十六种书籍同时编修的情况。可见当时宫中刊修书籍的盛况。
宫中所刊刻的书籍雕板、刷印、装璜都非常精美。康熙一朝刻书多采用精致的锦连纸,坚韧洁白。字体上采用仿宋字,或采用软体字,又称楷体字,用两种字体雕板。所刻书板“虽杂出众手必斠若画一”(《清殿本书始末记》),而且挺秀工整,秀美洒脱,风格各异,将书法艺术舆雕刻艺术融为一体,世称“康版”。清代著名学者金植《不下带编》卷四中有“康版,更在宋版书之上矣”的评价。如御定《全唐诗》、《七经》等书都是用软体字刻印的,《佩文斋书籍谱》、《历代持诗余》、《康熙字典》、《渊鉴类函》等书都是用仿宋字刻印的,这些书籍都是精工细刻,纸精墨妙,装璜考究,堪称精品。雍正朝所刻的《律历渊源》,雍正六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排版,书中大量的插图都是由当时著名的画家和优秀的刻工合作完成。以四色套印的《御制唐宋文醇》、(御制唐宋诗醇》及五色套印本的《劝善金科》,在刊刻、刷印、装璜工艺上都连到了较高水平。乾隆三十八年后,用木活字排板印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在刊印过程中对各种工艺有所改进,改变了元朝王桢先在一整板上刻字,再锯为活字的旧方法,而是先锯好大小相同的木子,然后贴上字样刻字。以木活字摆印书籍,省工省费,乾隆皇帝赐名“聚珍”,并题诗十韵称讼。主持雕印该书的大臣金简总结印书经验,著有《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对当时及后期的出版事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乾隆皇帝对校镌经史板片除下的零头短片非常珍惜,命仿古人巾箱之式,雕刻袖珍板丛书十种。嘉庆四年刻《续纂大清一统志》,工料愈逊,九年纂《熙朝雅颂集》,特谕浙江巡府阮元刊进,亦不如乾隆初年诸殿本。“道光、咸丰两朝天下多故,稽古右文万几无暇”(《清殿本书始末记》)。同治朝武英殿刻书基本停止。“光绪一朝,初敕纂七省方略,为省费计,由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以西法铅铸活字排印成书”。武英殿刻书处到此时已名存实亡。
嘉庆皇帝封武英殿遣存下的书籍、画板非常重视,十九年五月上谕“武英殿御书处书籍版片,积年刊刻不易,若任其残缺漫漶,殊为可惜,著逐一查点,其颁行有用之书,如版片间有缺坏,应即补刻齐全”(《清仁宗睿皇帝圣训》)。嘉庆以后,宫中藏书管理混乱,武英殿所藏书籍书版失窃日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发生一起大火,所藏书籍、书板、印刷工具等惨遭毁灭。《清穆宗实录》记载:“六月二十日晚,西华门内武英殿不戒于火,延烧至三十余间••••”可见损失之大,相传火灾起因在于武英殿书籍“久被盗窃,典守者假火逃罪”。

拍品图片

出价记录
  • 参拍人
    参拍价格
    参拍时间
问答
  • 暂无数据
微信 扫一扫 同步参拍